迷路的清锋先生

寻源桃花扇

      文学,从来都是民族文化的精粹。而中国文学,也是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精粹,但国文的地位绝非只此,国文,更是名族文化的魂魄所在,更是这滔滔巨河的起源之处,吾辈自当以千般尊敬、万重谦逊与这千年的国粹邂逅,更当以一颗自豪之心,寻根溯源,传承这明如辰星的国粹。
      “眼见他起朱楼”明末才子侯方域与秦淮八艳李香君的爱情故事,传世已久。除史书外,为这段故事付出更多的,该是孔尚任的《桃花扇》。孔尚任为这段故事,这部剧本,付出了九年光阴岁月,而这部“传奇剧本”,则赠他百年芳名。“溅血点作桃花扇,比着枝头分外鲜。”桃花扇里的这句话,恰是对孔老先生一生的描绘,短短十四字,却道尽辛酸苦痛,也诉尽风流荣华。《桃花扇》这“朱楼”,正是国文群楼中的一座“楼外之楼”,中华文化也从此,凭栏高起,筑了一朝辉煌,一世美名。
      “眼见他宴宾客”《桃花扇》一出,便由天下各派梨园弟子争相传唱。霎时间,“梨花似雪草如烟,春在秦淮两岸边,一带妆楼临水盖,家家粉黛照婵娟”“想当年我与卿在秦淮河边’朝看花夕对月常并香肩”成了各处梨园的绕梁余音,这段方、李为主角的故事也家喻户晓。《桃花扇》的成名,绝非仅仅靠的是二人的爱情故事,其中时代的混乱、朝堂的昏险、人心的善恶,前朝的事都经孔先生的笔墨,鲜明地重现当代以及后世人的眼前。在《桃花扇》中,孔尚任一声“只怕世事含糊八九件,人情遮盖二三分”的惋叹,既是他对侯方域仕途的叹息,也是之后昏庸清廷统治下,百姓的叹息。这是中华文化的叹息,由后世的我们这些“宾客”听来,不禁泪满青衫。“一去人难见,芳草天涯桃花扇。”正如秦淮河畔千年不绝的、李香君的《琵琶词》一样,《桃花扇》也在芳草萋萋的天涯回荡,淌进每个听曲者的心里,化作一扇桃花,化作一处桃林,那里,便是中华文化的根源——对千年国文的感同身受与千万思量。
      “眼见他楼塌了”正如侯方域与李香君双双皈依,销声匿迹的结局一样,《桃花扇》也在人们的视野里悄悄隐去。终是免不了“当年粉黛,何处笙箫”“嫩黄花有些蝶飞,新红叶无个人瞧”的惨淡情景。孔尚任的这段长叹,原是叹那方、李凄苦辗转,旧忆物是人非,却不曾想千百年后竟用来叹了自己。国文的没落,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。纵是中华文化已融于生活,烙于精神,这份根源处的残缺,总归是让人惋惜哀叹的。前朝的朱楼,前朝的宾客,不该就这样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下,化作腐朽枯木,化作累累白骨。十分红处竟成灰,只叹:犹记琵琶词一曲,秦淮何处寻香君?
      谁说落幕就是散场,谁说旧戏文已泛黄?国文,绝非是直白简单的只言片语,也并非是晦涩难懂的生僻字词。孔老先生用朴实的文字,写了段深沉的故事。汉字运用至此,方是入了国文这座园林。《桃花扇》是戏剧界的“传奇剧本”,也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。中华文化的根,生在国文里,也该是生在《桃花扇》中。忍不住思量,这“传奇剧本”,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呢?笔墨间流淌的,可是那国色天香的中华文化啊!
      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戊戌 八月廿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清锋

评论

热度(6)